理財心理學系列 衝動購物背後的心理秘密,你中了嗎?

1. 介紹

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情況:
本來只是打開手機想放鬆一下,瀏覽一下網頁,結果一不小心,手指一滑,信用卡付款竟然已完成!沒錯,這就是「衝動購物」的真實寫照。

今天,我想與你拆解衝動購物背後的心理機制,到底是哪些因素,令你無法抗拒、忍不住「失手」?

2. 即時滿足與多巴胺釋放

根據哈佛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指出,衝動購物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「即時滿足反應」。當你按下「購買」鍵的那一刻,大腦會立即釋放大量多巴胺——一種與快樂感有關的化學物質,能帶來短暫而強烈的滿足感。

這種快感雖然短暫,但對大腦來說卻是極具誘惑力的獎勵訊號,令你傾向重複這種行為,以獲得同樣的心理回饋。

3. 恐懼錯失效應(FOMO)與損失規避偏誤

讓我們看看一個常見例子。有位朋友小美,本來只是想瀏覽一下網上的折扣資訊,並無購買打算。而此時,購物平台突然跳出一個通知:「限時 3 小時特價!數量有限,售完即止!」這一刻,小美的大腦開始出現焦慮與緊張,因為她擔心自己會「錯過」什麼。

這就是心理學中的「損失規避偏誤」在起作用——人類對損失的敏感程度遠高於對獲得的感受,即使只是錯過一個微不足道的優惠,也會令人極度不安。結果是,小美下意識地購買了第三雙其實並不需要的運動鞋,買完之後又感到後悔,於是衝動購物的循環不斷重複。

3. 環境誘惑與決策疲勞

另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,是「環境誘惑效應」。

試想像:你原本只想進超市買一瓶水,而當你走到結帳櫃枱時,發現旁邊擺滿了色彩鮮艷的小零食、小玩具和特價商品。這些陳列方式並非隨意擺放,而是精心設計過的,目的在於利用你「決策疲勞」的心理弱點。當你逛了一段時間,大腦的決策資源已開始消耗,自控力下降,此時再接觸到小額、看似「無傷大雅」的商品,就特別容易衝動購買。

4. 情緒刺激與購物決策的關係

根據《消費者研究期刊》的報告,約有 70% 的購買決策 是在一種「即時衝動」的心理狀態下做出的。也就是說,多數人買東西的原因,並非出於真正的需求,而是受到當下情緒的驅使與外在刺激的影響。

5. 如何減少衝動購物?

下次當你又忍不住想按下「結帳」鍵的時候,試著停一停,深呼吸,並問自己幾個問題:

  • 這樣東西真的是我需要的嗎?

  • 還是只是我現在的情緒在作祟?

  • 我買這個,是為了真正的用途,還是為了獲得那一點點短暫的快樂?

當你學會在關鍵時刻停下來思考,這些衝動性的慾望就會逐漸減弱,你也會更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消費行為,減少不必要的開支。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