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語心理學:《點解MBTI可以紅爆全球?》

1. 介紹

最近你應該經常聽到「MBTI 人格測驗」這個詞。或許你已經知道自己是 INTJ、ENFP,或 ISFP;甚至會和朋友開玩笑說:「你真的好 INFJ 呀!」不少人還會追蹤 MBTI 的社交平台頁面,每天閱讀與自己性格相關的分析。那你有沒有想過,為何一個性格測驗能夠紅遍全球?甚至足以影響我們對自身的認識與認同感?

其實背後的原因來自於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需求,心理學上稱之為「自我認識動機」(Self-knowledge motivation)。我們的大腦本能上抗拒「不確定」的狀態。當我們對自己所屬的類型一無所知,而身邊的人卻都找到歸屬感時,便容易產生迷惘與焦慮。MBTI 只需簡單的四個英文字母,便能為你提供一個「屬於你自己」的標籤。當你看到符合自己特質的描述時,心中往往會想:「對呀,這真的就是我!」那種被理解的感覺,能讓人感到安心與慰藉。

因此無論是在 IG、Facebook 還是 YouTube,當我們看到與 MBTI 有關的內容時,便會不自覺地愈看愈投入。

2. 巴納姆效應

當然,這當中也涉及一個強大的心理效應,稱為「巴納姆效應」(Barnum Effect)。簡單來說,當我們聽到一些模糊、普遍的性格描述時,會自動將其對號入座,並覺得「說中了自己」。

舉例來說,當你的性格報告寫著:「你喜歡獨處,但有時也能享受社交」,這樣的說法其實幾乎適用於所有人。而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將這些描述連結到自己的經驗上,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感,讓人感覺「真的很準!」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影響。

3. 社交貨幣

MBTI 的爆紅,還有另一層重要原因:它成為了一種新型的「社交貨幣」。以往結識新朋友,往往需要費盡心思尋找話題;而現在,只需一句「你的 MBTI 是什麼?」對話氛圍便立刻變得輕鬆,甚至能拉近彼此的距離。這種簡單、好玩、容易打開話題的交流方式,使 MBTI 在全球年輕族群中迅速流行,成為社交圈內的熱門話題與共通語言。

4. 自我實現預言

更深一層地來看,MBTI 還觸發了一個心理學現象,稱為「自我實現預言」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。當你知道自己是 INTJ,你便會在潛意識中強化自己在邏輯思維與計劃能力上的特質,慢慢地活成了那個人格類型所描繪的模樣。人類的大腦有一種維持「自我一致性」的傾向,會主動調整行為來符合自己所認同的身份與形象。

5. 總結

然而,我們也需要保持清醒。MBTI 本質上並非一個絕對科學的診斷工具,而是一個實用且具有參考價值的心理學框架。最重要的,不是你屬於哪一種類型,而是你在學習 MBTI 的過程中,是否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,是否因此而挖掘出自身的潛能,進而過上更清晰、更自由的人生。

 

MBTI 的意義,不在於將你限制在一個框架之中,而是為你打開一扇窗,讓你換個角度理解自己、探索成長的可能性。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