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ge

1. 介紹

近排,你可能經常喺網上見到一個潮語:「Gaslighting」——中文叫做「煤氣燈效應」。究竟 Gaslighting 係乜嘢?點解呢個詞突然咁紅?

其實,Gaslighting 嘅起源係1938年英國嘅一套舞台劇《Gas Light》,之後喺1944年,仲拍咗同名電影。故事大概係講一個丈夫,透過操控同扭曲現實,慢慢令老婆懷疑自己嘅記憶同判斷,最後甚至以為自己精神有問題。簡單嚟講,Gaslighting 就係一種心理操控手段。操控者會故意扭曲事實,令對方懷疑自己嘅記憶、感受同理智,慢慢令人失去自信,最後變得容易受控制。

2. 生活例子

舉個生活例子,你可能都經歷過:有人講咗一啲傷害你嘅說話,當你認真表達自己覺得唔舒服嘅時候,對方反而話:「吓?我冇講過喎。」或者話:「係咪你太敏感呀?」再或者會講:「你諗多咗啦。」呢種講法,唔係單純解釋,而係故意令你懷疑自己嘅感覺同記憶,呢啲就係典型嘅 Gaslighting 操作。

3. Gaslighting 的影響

Gaslighting 之所以咁有效,係因為佢直接攻擊緊你嘅自我認知同自信心。當你開始懷疑自己,你自然會更加依賴對方嘅說話,慢慢將自己擺喺被操控嘅位置。呢種操控手段,唔單止發生喺情侶之間,就連朋友、家人、甚至職場都會出現。例如,有啲上司明明俾咗指示叫你去做某啲事,之後卻話自己冇講過,仲會話:「係咪你記性有問題?」結果,員工唔單止唔敢出聲,仲會開始懷疑自己嘅能力。

4. Gaslighting 應對方法

第一,相信自己嘅感覺同經驗。如果你覺得唔舒服,唔需要即刻否定自己。當你懷疑對方成日 Gaslighting 你嘅時候,你可以用筆記記低當時嘅對話,只要你有記錄喺手,就可以幫自己保持頭腦清醒。

第二,保持自己嘅社交圈子,唔好困住自己。Gaslighter 往往會試圖孤立你,令你少咗第三方意見,咁你先至會更加容易受控制。所以,要有意識咁同朋友、家人保持聯絡,有疑問嘅時候,記得要搵信得過嘅人傾吓。

第三,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。如果你發現自己情緒長期焦慮、抑鬱,你唔使覺得羞恥,搵輔導員或者心理治療師,佢哋都可以幫你重建自信同判斷力,帶你走出操控循環。

8. 總結

Gaslighting 呢個詞之所以近年咁紅,係因為好多人先至意識到,原來自己長期處於一種被操控嘅狀態,以前唔識形容,而家終於有個詞,可以講得清清楚楚。以後再遇到人 Gaslighting 你嘅時候,你就要學識保持頭腦清醒啦!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4. 情緒刺激與購物決策的關係

根據《消費者研究期刊》的報告,約有 70% 的購買決策 是在一種「即時衝動」的心理狀態下做出的。也就是說,多數人買東西的原因,並非出於真正的需求,而是受到當下情緒的驅使與外在刺激的影響。

4. 情緒刺激與購物決策的關係

根據《消費者研究期刊》的報告,約有 70% 的購買決策 是在一種「即時衝動」的心理狀態下做出的。也就是說,多數人買東西的原因,並非出於真正的需求,而是受到當下情緒的驅使與外在刺激的影響。

1. 介紹

你是否發現,每當Apple推出新iPhone時,即使你手上的手機仍然運作良好,你總會突然思考:「是否應該換一部新手機?」結果,許多人甚至不需要他人推銷,便會自動自覺地升級。那麼,Apple究竟用了什麼方法,創造出這種魔力?

2. 身份認同感

首先,談談「身份認同感」。當你手持一部Apple手機,尤其是最新型號,當其他人還在等待預訂而你已經率先擁有一部時,你是否會覺得自己更時尚、品味更高,甚至生活品質有所提升?Apple一直將其品牌包裝成時尚、有品味、高科技和創新的形象。因此,當你購買Apple產品時,你不僅僅是在購買一部手機,而是在購買一種生活態度和身份象徵。這種感覺讓人自然而然地希望繼續保持「使用最新科技生活」的潮流人士形象。

3. 計劃性淘汰

其次,是Apple非常擅長的「計劃性淘汰」策略。每次新iPhone推出,iOS更新都會帶來一些微妙的變化。例如,舊手機開始運行速度變慢,電池電量下降得更快,某些功能不再相容。這些細微的變化不會讓你立即覺得手機是否已經開始老化或損壞,而內心會慢慢浮現一個想法:「似乎應該更換了。」不知何時會推出新款?在心理上,你的舊手機已經變得「不夠流暢」,自然增加了更換新機的動力。

4. 新功能刺激

第三,「新功能刺激」。每次新iPhone都必定有一些新鮮元素吸引你,可能是相機升級、螢幕效果更佳、機身設計更輕薄,或是推出了新顏色,讓人一看就心動。這些新設計還要讓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你使用的是最新型號!這種新鮮感效應,在心理學中能夠大幅提升人們對產品的渴望。

5. 社會認證

第四,Apple還非常擅長運用「社會認證」。當你身邊的朋友、同事都手持新iPhone時,你自然會覺得不更換似乎有些落伍,跟不上潮流。人類天生希望融入社交圈子,因此,身邊人的升級也會成為你想升級換機的推動力。

6. 以舊換新

第五,Apple推出的「以舊換新」計劃,也成功降低了你在心理上更換手機的阻力。原來你的舊手機可以折價,以折扣價購買新機,整個過程不僅感覺划算,還讓你覺得自己做了一個聰明的決定。

7. 生態圈效應

第六,Apple的「生態圈效應」進一步加深了用戶的黏性。你的iPhone可以與MacBook、iPad、AirPods無縫連接,一部新手機、一次生態升級,整個生活體驗立刻變得更加流暢。因此,你使用的Apple產品越多,就越難跳出這個圈子,自然傾向於選擇「繼續升級」,以維持這種使用習慣。

8. 總結

因此,Apple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產品好用,更在於他們精準地掌握了人性心理。下次當Apple又推出新iPhone時,不妨稍作停頓,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是真的需要更換,還是再次被它抓住了我的心理呢?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4. 情緒刺激與購物決策的關係

根據《消費者研究期刊》的報告,約有 70% 的購買決策 是在一種「即時衝動」的心理狀態下做出的。也就是說,多數人買東西的原因,並非出於真正的需求,而是受到當下情緒的驅使與外在刺激的影響。

4. 情緒刺激與購物決策的關係

根據《消費者研究期刊》的報告,約有 70% 的購買決策 是在一種「即時衝動」的心理狀態下做出的。也就是說,多數人買東西的原因,並非出於真正的需求,而是受到當下情緒的驅使與外在刺激的影響。

1. 介紹

唔知你成長嘅過程中,有冇睇過宮崎駿的卡通呢?

我係一個七十後,成長嘅時候,就係睇住龍貓同埋天空之城的卡通長大,到而家我已經一把年紀,而唔知點解,無論你幾大年紀,只要睇返宮崎駿嘅動畫,都會即刻覺得內心好舒服!佢嘅動畫到底有什麼魔力,可以跨越文化同年齡,去療癒這麼多不同的人

2. 宮崎駿背景

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日本,爸爸係二戰期間,經營一間飛機零件工廠,所以係佢嘅電影入面,你成日都會見到飛機的畫面。他在1963年開始動畫生涯,他參與了很多部動畫嘅制作。到1984年,佢推出左風之谷,奠定左係動畫界的地位。

3. 宮崎駿所畫的動畫

佢嘅動畫最特別的地方,就係用咗一種好純真同溫柔嘅視覺語言,去講述好深刻的人生道理。唔係用複雜嘅對白去解釋世界,反而係用一啲極簡單嘅畫面,提醒你返返去初心,重新睇返你身邊嘅一切。例如係「千與千尋」裡面,佢叫我地唔好忘記自己個名,要永遠緊記自己嘅初心。同埋唔知你有冇發現,佢嘅動畫裡面嘅主角通常都係小朋友或者青少年?佢好鍾意用呢種純真嘅視角,去講返我哋呢個世界本來就係咁簡單、咁美好,令你喺睇嘅過程中,不知不覺重拾返初心。當然,佢每一套動畫裡面既配樂都係一絕,而家一聽番D音樂,就會即刻有番晒畫面!

佢嘅動畫,通常都係表現一啲好細膩嘅感情,例如陪伴、關懷、同理心等等。《龍貓》,就係透過講一對姐妹同森林裡面嘅龍貓做朋友。而你會發現,當你睇緊嘅時候,嗰種純真同快樂嘅氣氛,會令你不知不覺中,放低咗好多內心嘅包袱同壓力。令我地重新記得,原來快樂係可以咁簡單,原來快樂唔一定要成功或者有錢,反而係一種簡單嘅陪伴同真誠嘅感受。

4. 宮崎駿的理念

宮崎駿用四十年時間證明,真正治癒人心嘅,唔係逃避現實的烏托邦,而係承認世界殘酷的同時,仍願意相信微小並且善意的力量。佢嘅動畫就好似會呼吸的時空膠囊,將人類最珍貴的純真同埋勇氣,封存係每一格手繪嘅菲林裏面——呢份穿越時代的溫柔,正正就係令全球觀眾反覆重溫嘅魔法根源。

所以,若果今日我地覺得生活好壓抑、又或者係覺得工作好攰嘅時候,我地不妨再睇返宮崎駿嘅動畫,你會發現佢好似喺度提醒你:「放輕鬆啲,其實人生唔使咁急。」

5. 總結

佢嘅作品之所以能治癒我地幾代人,就係因為佢教識咗我哋,唔需要刻意追求太多物質同地位,反而佢不斷係度提醒我哋,保留返內心嘅純真同真誠,咁先係真正嘅成功。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1. 介紹

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情況:
本來只是打開手機想放鬆一下,瀏覽一下網頁,結果一不小心,手指一滑,信用卡付款竟然已完成!沒錯,這就是「衝動購物」的真實寫照。

今天,我想與你拆解衝動購物背後的心理機制,到底是哪些因素,令你無法抗拒、忍不住「失手」?

2. 即時滿足與多巴胺釋放

根據哈佛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指出,衝動購物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「即時滿足反應」。當你按下「購買」鍵的那一刻,大腦會立即釋放大量多巴胺——一種與快樂感有關的化學物質,能帶來短暫而強烈的滿足感。

這種快感雖然短暫,但對大腦來說卻是極具誘惑力的獎勵訊號,令你傾向重複這種行為,以獲得同樣的心理回饋。

3. 恐懼錯失效應(FOMO)與損失規避偏誤

讓我們看看一個常見例子。有位朋友小美,本來只是想瀏覽一下網上的折扣資訊,並無購買打算。而此時,購物平台突然跳出一個通知:「限時 3 小時特價!數量有限,售完即止!」這一刻,小美的大腦開始出現焦慮與緊張,因為她擔心自己會「錯過」什麼。

這就是心理學中的「損失規避偏誤」在起作用——人類對損失的敏感程度遠高於對獲得的感受,即使只是錯過一個微不足道的優惠,也會令人極度不安。結果是,小美下意識地購買了第三雙其實並不需要的運動鞋,買完之後又感到後悔,於是衝動購物的循環不斷重複。

3. 環境誘惑與決策疲勞

另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,是「環境誘惑效應」。

試想像:你原本只想進超市買一瓶水,而當你走到結帳櫃枱時,發現旁邊擺滿了色彩鮮艷的小零食、小玩具和特價商品。這些陳列方式並非隨意擺放,而是精心設計過的,目的在於利用你「決策疲勞」的心理弱點。當你逛了一段時間,大腦的決策資源已開始消耗,自控力下降,此時再接觸到小額、看似「無傷大雅」的商品,就特別容易衝動購買。

4. 情緒刺激與購物決策的關係

根據《消費者研究期刊》的報告,約有 70% 的購買決策 是在一種「即時衝動」的心理狀態下做出的。也就是說,多數人買東西的原因,並非出於真正的需求,而是受到當下情緒的驅使與外在刺激的影響。

5. 如何減少衝動購物?

下次當你又忍不住想按下「結帳」鍵的時候,試著停一停,深呼吸,並問自己幾個問題:

  • 這樣東西真的是我需要的嗎?

  • 還是只是我現在的情緒在作祟?

  • 我買這個,是為了真正的用途,還是為了獲得那一點點短暫的快樂?

當你學會在關鍵時刻停下來思考,這些衝動性的慾望就會逐漸減弱,你也會更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消費行為,減少不必要的開支。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1. 介紹

你有否經歷過這樣的情況:
明明內心已經非常疲憊,不想再答應任何事情,而當他人開口請求幫助時,你還是說出了那句「好呀,沒問題」,因為你不敢拒絕。

結果是什麼?當你真正開始執行那件事時,心中不斷責備自己,情緒低落,甚至產生自責:「為什麼我又答應了?為什麼我總是無法說不?」你可能會覺得別人不夠體諒,但事實上,你真正生氣的,並不是對方,而是自己——氣自己沒有勇氣說出內心真正的感受。

2. 高情商溝通誤區

我們經常誤以為「拒絕」是一件負面的事,是對關係的傷害。

而你若能夠坦誠而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界線,那才是真正對自己,也對他人負責的表現。

因為當你不懂拒絕,就容易陷入這樣的局面——你答應了對方的請求,而沒有能力或心力去做好,最終的結果是雙方都感到不滿:你覺得委屈,對方也感到失望。

 

3. 什麼才是真正高情商的拒絕?

高情商的拒絕,是溫柔、坦誠而且具體的。它不是敷衍、不是逃避,而是尊重對方的同時,也尊重自己的狀態。舉一個例子:假設有朋友邀請你幫忙做一件事,但你近期工作與生活壓力都非常大,根本無法再承擔更多。

此時,你可以這樣說:

「我知道這件事對你來說很重要,我真的也很想幫你,而我目前的時間實在安排不過來,
我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,會影響到你。」

4. 句子解

這樣的表達方式,一方面展現了你對對方的理解與重視,另一方面也清楚說明了自己的情況與限制,同時讓對方知道,你之所以拒絕,並不是出於冷漠,而是出於對事情的負責與對他的關心。

當你以這種方式表達時,對方通常不但不會覺得你自私,反而會認為你是一個真誠且值得信賴的人。因為你沒有推諉,也沒有找藉口,而是坦然地說出自己的難處,同時也給對方空間去尋求其他幫助。

5. 總結

事實上,高情商的溝通從來不是一種技巧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——是一種願意尊重自己,也願意體諒他人的選擇方式。

你的時間、精力與情緒都是寶貴的,值得被你自己守護。當你懂得劃出界線,你就不會再因為一時的「不好意思」而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壓力與關係摩擦之中。而當你開始尊重自己的界線,別人也會學會尊重你的界線與需要。

 

真正欣賞你的人,不會因為你一次兩次的拒絕就遠離你;他們會理解你的處境,更會欣賞你的真誠與成熟。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1. 介紹

最近你應該經常聽到「MBTI 人格測驗」這個詞。或許你已經知道自己是 INTJ、ENFP,或 ISFP;甚至會和朋友開玩笑說:「你真的好 INFJ 呀!」不少人還會追蹤 MBTI 的社交平台頁面,每天閱讀與自己性格相關的分析。那你有沒有想過,為何一個性格測驗能夠紅遍全球?甚至足以影響我們對自身的認識與認同感?

其實背後的原因來自於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需求,心理學上稱之為「自我認識動機」(Self-knowledge motivation)。我們的大腦本能上抗拒「不確定」的狀態。當我們對自己所屬的類型一無所知,而身邊的人卻都找到歸屬感時,便容易產生迷惘與焦慮。MBTI 只需簡單的四個英文字母,便能為你提供一個「屬於你自己」的標籤。當你看到符合自己特質的描述時,心中往往會想:「對呀,這真的就是我!」那種被理解的感覺,能讓人感到安心與慰藉。

因此無論是在 IG、Facebook 還是 YouTube,當我們看到與 MBTI 有關的內容時,便會不自覺地愈看愈投入。

2. 巴納姆效應

當然,這當中也涉及一個強大的心理效應,稱為「巴納姆效應」(Barnum Effect)。簡單來說,當我們聽到一些模糊、普遍的性格描述時,會自動將其對號入座,並覺得「說中了自己」。

舉例來說,當你的性格報告寫著:「你喜歡獨處,但有時也能享受社交」,這樣的說法其實幾乎適用於所有人。而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將這些描述連結到自己的經驗上,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感,讓人感覺「真的很準!」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影響。

3. 社交貨幣

MBTI 的爆紅,還有另一層重要原因:它成為了一種新型的「社交貨幣」。以往結識新朋友,往往需要費盡心思尋找話題;而現在,只需一句「你的 MBTI 是什麼?」對話氛圍便立刻變得輕鬆,甚至能拉近彼此的距離。這種簡單、好玩、容易打開話題的交流方式,使 MBTI 在全球年輕族群中迅速流行,成為社交圈內的熱門話題與共通語言。

4. 自我實現預言

更深一層地來看,MBTI 還觸發了一個心理學現象,稱為「自我實現預言」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。當你知道自己是 INTJ,你便會在潛意識中強化自己在邏輯思維與計劃能力上的特質,慢慢地活成了那個人格類型所描繪的模樣。人類的大腦有一種維持「自我一致性」的傾向,會主動調整行為來符合自己所認同的身份與形象。

5. 總結

然而,我們也需要保持清醒。MBTI 本質上並非一個絕對科學的診斷工具,而是一個實用且具有參考價值的心理學框架。最重要的,不是你屬於哪一種類型,而是你在學習 MBTI 的過程中,是否更深入地認識了自己,是否因此而挖掘出自身的潛能,進而過上更清晰、更自由的人生。

 

MBTI 的意義,不在於將你限制在一個框架之中,而是為你打開一扇窗,讓你換個角度理解自己、探索成長的可能性。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1. 介紹

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——走進 IKEA,本來只打算買一盞桌燈或一套餐具,結果逛了一整個下午,最後卻帶著一堆原本完全沒打算購買的物品回家?為什麼 IKEA 總能讓人心甘情願地花時間、忍不住買下更多東西?其實,這背後藏著一套極其精密的消費心理學設計。

2. IKEA效應

心理學研究發現,人們會特別珍惜由自己親手組裝或參與製作的物品。你是否曾經砌過一張書桌或一個櫃子?即使拼裝得有點歪斜,卻依然覺得它格外有感情?

因為你為這件產品投入了時間與勞力,自然就產生了情感上的連結。哈佛大學曾進行一項實驗,發現參與者對於自己親手組裝的產品,願意付出多達 63% 更高的價格去購回,證明人們對自己參與製作的物件,會自然提高其價值感與喜愛程度。所以,IKEA 銷售的,從來不只是家具本身,而是一份「自豪感」與「投入感」。

3. 沉浸式消費體驗

進入 IKEA,你看見的並非一件件獨立擺放的家具,而是一個個完整的生活空間——有床、有書櫃、有窗簾,也有各式小裝飾。每一個場景細節,皆由設計師精心策劃,目的在於讓顧客在腦海中自動幻想出自己未來的生活模樣。你會開始想:「如果我的家也能這麼漂亮就好了。」這種情感投射,會大大提升你的購買慾望,令你不知不覺投入其中。

4. 單向行動路線

IKEA 的店內路線設計基本上是單向的,從入口到出口必須依照既定路線行走,幾乎沒有捷徑可選,也難以中途折返。這樣的設計,令你必須經過所有產品展示區,每一類商品都會出現在你的視線之內。而當你走到後段,體力已消耗不少,專注力下降,判斷力減弱,這時你便更容易作出衝動購買的決定。偏偏在最後一段路上,IKEA 特意擺放大量平價小商品與瑞典食品。這些產品價格親民、看似毫無負擔,讓人輕鬆地「順手」多拎幾件,最終大大提高了整體消費金額。

5. 「低價策略」與「小數無感效應」

IKEA 的眾多小商品如桌子、相框、碗碟等,價格普遍偏低,幾十元、甚至幾元的標價,令人產生「不買就虧了」的心理。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稱為「小數無感效應」:當每次購買的金額都很小,人的警覺心會降低,而在不知不覺中,一件、兩件……購物籃便悄然堆滿。最終加總起來的總金額,往往比你原先預期的高出一倍以上。

6. 總結

IKEA 的成功,並不僅僅是因為家具設計美觀實用,真正高明之處,在於它將商業心理學的原理,巧妙地融入顧客體驗的每一個細節當中。從參與感、想像力、動線設計,到價格策略,
它讓你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,心甘情願地多花錢、多停留、多投入。所以下次你再走進 IKEA,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行為,看看你是否也在「不知不覺」中,一步步被吸引而買下了原本不在計劃內的物品。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1. 介紹

你有冇聽過「吸引力法則」呢?

我們經常聽人說:「要相信,宇宙會幫你實現願望。」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帶點虛幻與神秘,讓人半信半疑。然而,今天我不是要談許願或咒語,而是想帶你深入了解一個實用且具備科學根據的「吸引力法則」。

2. 吸引力法則的迷思

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吸引良好的人脈、機會與資源,而另一些人卻總像在原地兜轉,無法突破?

首先,我們需要拆解一個根深蒂固的迷思:吸引力,絕對不是鼓勵你什麼都不做,只是坐著等待機會從天而降。真正的吸引力,是源於你的思想、行為、語言與能量,這一切會逐步塑造你將吸引怎樣的人與事進入你的生命。簡而言之,吸引力其實是一種思維模式與選擇習慣的長期積累。

3. 吸引力法則的原理

請設想,一位經常抱怨生活、眼光負面,並且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的人,會吸引什麼樣的能量與人際關係?

答案顯而易見:他將吸引回來的是同樣愛批評上司、經常情緒低落,並且習慣講人是非的群體。相反,一位對未來抱有想像、語言正面、行動果斷、對自身有要求的人,自然會吸引那些目標明確、資源豐富、樂於合作、追求成長的夥伴。你是怎樣的人,就會吸引怎樣的圈子與命運。

那麼,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運用吸引力法則?

4. 以下三個關鍵原則,皆為我親身實踐並深感有效之處:

4.1意圖明確,語言精準

很多人說自己有目標,實際上卻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都不清楚。

例如,你說:「我想賺多一點錢。」——那麼「多一點」的定義是什麼?是一千?一萬?是一年內達成?還是一個月實現?

若我們所用的語言模糊不清,大腦便無法接收到具體訊號,也就難以下達行動的指令。我們可以將語言調整為具體而明確的陳述,例如:「我希望在三個月內接到三個新項目,並讓每月收入增加五千元。」這種清晰的語言表達,能夠有效激活大腦中的 RAS 系統(即視網膜啟動系統),
該系統將有助於我們自動篩選相關資訊,提升察覺機會與資源的能力。

換言之,若語言不夠精準,你的大腦根本不知道該聚焦於何處。

 


4.2 行動一致,能量對位

若你渴望吸引高質素的合作夥伴、高價值的客戶,那麼請誠實地問問自己:你是否已活出那個版本的自己?若你希望吸引專業人士,那你自身是否已展現出應有的專業?若你想接觸大客戶,那你的言談、社交媒體表現、做事態度,是否足以贏得他們的信任?

宇宙從不根據你口中所說的來判斷,而是根據你是否真正活成你渴望成為的那個人。當你活出那個頻率,對應的機會與人,自會被你所吸引。

 


4.3 提升環境,升級信念

你所處的環境與身邊的人,將深深影響你的成長速度。很多人說:「我想創業」、「我想建立自己的品牌。」然而,若你每天所接觸的,都是那些沒有夢想、缺乏行動力、滿口是非之人,
那麼你便難以脫離現有的模式,突破當下的局限。若希望吸引更好的人事物進入生命,就必須先調整自己的頻率。你可以選擇主動接觸更高質素的社群,或尋找一位人生導師作為自己的成長教練。當你進入正確的圈層,成長的速度將遠超你想像。

總結

請謹記:吸引力法則,從來不是依賴幻想而來。

而是你所相信的、你所說的、你所實踐的、你所接觸的,終將成為你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樣貌。真正的吸引力,不在於靜坐等待,而是在你每天默默耕耘時,為未來播下的每一顆種子。

「你今天所做的每一個選擇,正在決定你未來將吸引什麼進入你的生命。」

從今天起,請活出那個你想要吸引的自己。

 
 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1. 介紹

我還記得年輕時創業的一段經歷。當時有位大老闆在和我合作之後,對我說了一句話:「Arthur!你已經打開了半隻法拉利的車門了!」

那時候的我還很窮。而我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會有前途,當時真的窮得連增值八達通的錢都沒有。

如果你現在也正處於人生低谷,那你應該聽聽馬雲一句非常直接的說話:

「今天很殘酷,明天更殘酷,後天很美好。」

這句說話沒有包裝,也不是心靈雞湯,而是說出現實的真相。他不是想安慰你,而是想提醒你:真正能贏的人,從來都不是一開始最快的那個,而是那個撐得最久的人。

2. 馬雲的背景

馬雲從小就不是被人看好的那種人。他樣貌普通,成績也不突出。他的英文不是在學校學來的,而是每天踩單車到西湖的酒店門口,和外國遊客聊天,自學回來的。有人覺得他無聊,他沒有反駁,而是每天繼續早起,默默努力。

 

他第一次考大學失敗,第二次也沒考上,直到第三次才成功進入杭州師範學院。畢業後,他當上英文老師。那時候的薪水每月只有兩百元人民幣,而他不介意,因為他曾答應老師畢業後要留下來教幾年書,最後他真的守住了承諾。

3. 馬雲的創業路

有一次他參加交流團去美國,人生中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。他在網上搜尋「China」,結果竟然什麼也沒有。這一幕,成為他創業的開始。回到中國後,馬雲找人做了一個網站叫「中國黃頁」,而很快就失敗了。當時沒人看好他,沒人願意投資,連朋友都勸他:「你還不放棄嗎?」

 

最後在 1999 年,馬雲連同其他 17 個人,在他杭州的小房子裡創立了阿里巴巴。當時沒有計劃書、沒有資金,而他們只有一句信念:「我們要幫中國的中小企業和世界做生意。」

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遇到很多困難:資金斷了、團隊有人離開、網站也崩潰過。最辛苦的時候,連出幾萬元薪水都成問題。有人說他太固執,而馬雲只是笑著說:「我不是最聰明的那個,我只是最不肯放棄的那個。」當淘寶推出時,他的對手是像 eBay 這樣的大公司,人家有錢、有品牌、有技術。而他不但沒退縮,還推出「免費模式」,改變整個行業的玩法。當時沒有人相信,一個沒背景、沒技術、沒靠山的人,真的可以贏。

 

而最終他不僅成功了,還接連推出淘寶、支付寶、天貓、阿里雲等產品。每一個,都是在沒人相信的情況下開始,然後變成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總結

「今天很殘酷,明天更殘酷,後天很美好。」

 

今天,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沒有人認同,你或許會開始懷疑自己;到了明天,你可能會感到心力交瘁,甚至萌生放棄的念頭;然而,只要你真的能夠撐過去,後天或許就會出現一些你從未想像過的轉變。坦白說,並不是每個願意堅持的人都一定會成功,而只要我們不輕言放棄,勝出的機率便已經比其他人大大提高。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

1. 介紹

你是否曾經思考過,窮人與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,並非在於收入的多寡,而是在於花錢的方式?這個答案或許會令你感到震驚。

2. 窮人的思維和有錢人的思維

窮人的思維模式往往是這樣的:「終於領到薪水了!這個月努力工作不懈,應該獎勵自己一下!」於是便會購買一雙新運動鞋、刷卡享用一頓豐盛的餐點,或者上網買幾件衣服來慰勞自己。這些消費本身並無不妥,但其中隱含一個習慣:先滿足情緒,再處理財務。

相較之下,富人則會思考:「我如何運用這筆錢,使其產生更多價值?」他們可能會投資股票、基金、ETF,或者報讀進修課程,擴展自己的技能與人脈。有時候這些投入未必立刻見效,但他們習慣如此,因為他們相信:金錢能夠生錢,時間能夠轉化為資產。

 

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:窮人花錢追求即時快感,富人花錢投資未來。

3. 棉花糖實驗

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「棉花糖實驗」,研究人員給予孩子一粒棉花糖,並告訴他們:「如果你能等待十五分鐘,就可以再獲得一粒。」許多孩子無法忍耐,立即吃掉棉花糖;也有部分孩子選擇等待。多年後的追蹤發現,那些能夠等待的孩子,長大後的整體收入、學歷及生活穩定度均高於其他人。

這是因為他們懂得延遲滿足,能夠控制即時的慾望,做出長遠的選擇。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,而是透過訓練培養出來的。

總結

經濟學亦有實際案例:在美國,有研究指出,年收入五萬美元的家庭,每年在彩票上的花費竟比年收入十萬美元的家庭多出一倍以上。原因在於,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別無選擇時,便更容易相信一夜致富的幻想。短期的壓力越大,人們越傾向尋找捷徑逃避,而非規劃未來。財富從來不是靠運氣,而是靠紀律。股神巴菲特十一歲便開始投資,他的每一分錢都用來產生更多的收益。他的財富,並非偶然,而是時間與複利的力量所造就。

 

因此,金錢並非儲存起來不動才安心,而是必須懂得安排,讓它為你工作。請牢記這句話:「窮人花錢買快感,富人花錢買未來。」當你下次刷卡購買新衣服之前,不妨問自己一句:「這筆錢,是用來買快感,還是買未來?」

播放影音

希爾的理念

HLE Mission & Vision

希爾導師團

HLE Tutor Group

拿破崙希爾

Dr Napoloen Hill

慈善工作

HLE Charity Work